把握“数实融合”底层逻辑
2023-01-03 09:52:48 解放日报
数字经济是应用大数据引导实现资源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的经济形态。以数字技术、数字产业驱动的数字经济深刻植入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面向未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发展趋势
数字经济是应用大数据引导实现资源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的经济形态。以数字技术、数字产业驱动的数字经济深刻植入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比如,身份、履历、生老病死的信息,学习、社交、教育、娱乐的行为,正在或已经编码为“0”和“1”的比特数据被储存、被利用;网络购物、订餐、订酒店,应用微信、支付宝、数字货币进行支付等,更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X、Y、Z世代热衷的网络游戏,机器人做家务,在虚实交互空间开会、聊天、旅游、学知识、谈生意等,模拟仿真灾害性、破坏性、不可逆环境和事件的试验等等,也都离不开数字技术、数字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黏合剂”是科学技术。从18世纪开始,世界上大约每隔100年就会发生一次科技革命。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引擎和标志相对比较单一,分别为蒸汽机和发电机。起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为主要标志。
当前,旧的工业革命还在继续,新的工业革命还未完全形成,但应当说一触即发。世界正处于新旧工业革命转换的历史关口。目前来看,哪项科技似乎都不能单独成为下一个引擎和风口。
可以看到的是,科技集群、产业融合正在成为一个新发展趋势。由此推断,数字经济发展得怎么样,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得好不好,将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中心的形成,进而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和地缘格局。
综合国力变量
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引擎。凡是直接或间接利用数据来引导资源发挥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态,都可称之为数字经济。
从世界范围的情况来看,47个国家2021年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测算为38.1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15.6%,占GDP比重为45.0%。其中,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规模不及发达国家,但增速高于发达国家。
无论数字经济的体量多大、增速多快,数字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共识不能变。数字经济总是通过服务实体经济来满足人的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之间这种“体用”关系,是由人的本质规定性决定的。否则,就会动摇人作为碳基生命的基础,而走向硅基生命——数字人的“后人类社会”。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实融合”的重要方式。在这里,数字不是number,而是digital,确切地说是数据。当下,人类世界已经被庞大而复杂的数据所充斥。2021年,中国全年数据产量达到6.6ZB,同比增加29.4%。如何储存、管理这些数据并高效应用、服务于生产、生活,正在成为各国综合国力比拼的重要变量。
“数实融合”的另一重表现是金融科技化与科技金融化。金融科技化是指将数字科技与传统金融业(主要是银行业)相结合,通过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移动支付等实现对传统金融业运行结构的改造、升级;科技金融化是指互联网和科技企业进入金融行业,比特币、莱特币、瑞波币、以太币等加密数字货币一定意义上是这一趋势的现实反映。
聚焦算法算力
人类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有些是有用的;有些看似无用,但其实也是有用的。这就犹如在实体空间里,垃圾可以变废为宝、成为可回收资源一样。
数字经济不仅包括数字产业化,即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的产业化,还包括针对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数字化。
传统算法算力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工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这就需要算法算力革命。数字经济的竞争,最终表现为算法算力的竞争。
算力是特定算法、计算技术和计算工具的结合。超级计算系统是当下算力的最高代表。算力革命就是超算革命。超算正在迅速进入E级阶段,即每秒进行百亿亿次运算。
上海坚定不移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贯通发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明确提出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上海数字经济,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